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

(五)退休規劃【重要小結】:總報酬投資法(Total return appoarch)的提領策略與資產配置。

💥利用被動指數化投資累積資產的同時,必須先提早進行退休規劃!
👉🏻今天要介紹的是【4%法則】:

💧退休金到底夠不夠用?存這樣夠我退休了嗎?
💧退休後每年可以從投資組合中拿多少錢出來用?
💧退休後的股票部位?成長性?風險?
💧退休後的債券部位?心安?退休帳戶快速見底?

💦我們在年輕時辛苦工作,把賺到的錢藉由指數化投資來擁有整個市場,並且不斷投入資金、長期持有,或許最終的希望就是有個不用為錢操心的退休生活,儘管在資產累積的過程中非常順利,同時也有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進行「再配置」,但許多人卻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:
👉🏻【退休後該如何進行資產配置?如何從投資組合中進行提領?】

💦各位可曾想過?長時間投入資金到市場固然重要,但在退休後的提領階段也不容忽視。一個完整的投資計劃,不僅要在資產累積階段就能順利進行,更是能在提領階段成功支應生活!沒有考慮到提領階段的資產配置,就是個失敗的投資計畫,就等於是一道沒熟的菜,無論食材有多高級,也是難吃!
🔥在這部影片我會告訴你(時間軸):
0:00 你存的退休金到底夠不夠?
1:27 如何用4%法則來做退休規劃?
3:02 為什麼是4%?不是5、10%?
3:49 4%法則是如何運作的?
6:55 應用4%法則到現實中的情況(歷史資料)
9:30 讓4%法則的成功率達到最高!
10:47 使用4%法則時,要特別注意這點!!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💦退休後的「提領階段」,重要性真的不輸給退休前的「資產累積階段」。目前主流皆是討論「資產累積」居多,但提領這塊沒處理好,無論累積階段有多成功,也是白費...😭

🔥在這部動畫影片我會告訴你:

👉🏻【4%法則】真正的起源

👉🏻退休後的股票、債券比例該如何分配?

👉🏻進行「全球」指數投資的安全提領率

👉🏻考慮目前高估的股市後,「蒙地卡羅模擬(Monte Carlo Simulation)」將來的情況,安全提領率竟然是2.5%!?


👉🏻何謂「動態提領策略」Variable spending approach




🔥影片時間軸:
0:00 你存的退休金到底夠不夠?
1:15 【4%法則】起源
2:20 【4%法則】的最大風險
3:14 致命盲點(一):退休期間
3:51 致命盲點(一)解決方法
6:46 致命盲點(二):歷史資料
8:10 致命盲點(三):美國市場
10:14 蒙地卡羅模擬
11:07 動態提領策略
13:07 總結
13:56 密技XD


💧頻道粉專連結(有相關問題可至此發問)

(四)退休規劃:總報酬投資法(Total return appoarch)的提領策略與資產配置,應用至1900-2015年美國市場的情況!

💦自從《4%法則》在1990年代被William BegenTrinity Study提出後,至今已經有超過60篇的期刊研究都在討論這個議題,就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William Sharpe也曾在2009年參一咖。
💦因為美國在1926年後曾發生多次毀滅性的市場大崩盤,像是1930年的經濟大恐慌1970年代由惡性通膨引起的大蕭條結果退休後的提領率只要不超過4%,即便在這些最惡劣的時期也都撐得過去!
💦上述的研究大多都相當支持4%法則,其中更有數篇證實只要搭配更複雜的投資組合,像是大、小型股與成長、價值股,安全提領率甚至可以高達5%以上,同時這些研究結果也是業界的奉行準則。

🔥但是我們得想想!這些研究都是應用到「1900年至今的美國市場」,跟全球各大市場相比,美國在20世紀的市場報酬的確非常驚人!

🔥可是過去美國的金融市場並不代表未來全球市場的表現。
🔥身為一個「被動指數化投資者」,我們會「買下全世界」!

💥所以我們來看一篇世界知名的「全球市場」研究報告:
圖像裡可能有顯示的文字是「 Canada SAFEMAX Withdrawal Rate SAFEMAX JnitedStates Percentile Withdrawal Rate %Failures Denmark WorldPortfolio Australia 1.2% 2.3% 40.2% Switzerland Sweden 6.9% 14.9% 16.1% 23.0% 3.93 3.74 3.82 3.42 3.81 3.84 58.6% 56.3% 37.9% 46.0% Norway 13.8% 14.9% Netherlands Ireland 3.48 3.76 3.17 2.62 1936 47.1% 28.7% 65.5% 48.3% 62.1% 62.1% 82.8% 25.3% 20.7% 35.6% 50.6% Belgium Finland Germany France 1917 1.82 1914 40.2% 1940 52.9% Austria 1.05 75.9% 35.6% 51.7% 67.8% 81.6% 82.8% 43.7% 74.7% 62.1% 」
未提供相片說明。

👉🏻從1900-2015年的20個已開發國家中。👉🏻用50/50的股債比來測試30年的退休期間。


💧結果發現4%法則的成功率只剩下66.67%。
💧真正安全的提領率是3.5%(不計投資成本)。
💧若從單一國家市場來看,只有美國(3.94%)跟加拿大(3.96%)最接近4%的安全提領率。
💧其他18個已開發國家4%的成功率大概介在38-92%。




🔥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,這個研究有個致命盲點
👉🏻他有很嚴重的倖存者偏差(Survivorship bias)

💧20個已開發國家當作研究對象,那像是俄羅斯、中國、阿根廷等等...呢?
💧如果把他們也加進去的話,結果一定會更差,安全提領率一定「比3.5%還低」!
💧但是也不能怪作者,因為這些新興國家早期的資料根本就無法取得...

💥或許有些朋友看完上面的研究後,會萌生一個「我只要投資美國就好」的想法!我相信這個「迷思」大家一定常常聽到或在網路上看到。
👉🏻但是我們得想想!美國可是經歷了一個神奇的世紀,變成世界超級強國。
👉🏻美股占全球總市值的比重,從1900年的22%到2003年的54%。

🔥在過去的100年,美國就是一個「最強的倖存者偏差」啊!

🔥將來會不會繼續強下去?是否會均值回歸(Mean reversion)?這真的不好說!
💥許多美國市場的研究結論:《4%法則》在過去相當安全!
👉🏻這個結果如果要在將來繼續實現,不就意味20世紀的美國市場表現,在21世紀也要接著重複?這個可能性有多高呢?

相對於過去,今天的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是處在一個未知的領域,利率超低,美股估值偏高,債券殖利率也是歷史低點,沒人可以預測未來的市場走向,但股市的長期預期報酬也是個重要的考量因素。
👉🏻根據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發明的CAPE Ratio,可推估美股在將來的長期預期實質報酬大約是3.3%左右。
👉🏻在2016年,美國Crestmont Research的創辦人Ed Easterling,也表示未來美國股市合理的長期報酬率,應該只剩過去的一半

各位想想!我們用過去100多年的美國市場資料,來測試4%的提領率在30年內穩不穩,但現在美股的估值比過去高,這意味將來的預期報酬會比較低,我們把過去的回測結果套用到將來,似乎不太合理啊!
👉🏻但預期歸預期,不代表未來一定就會發生, 可是以防萬一,我們必須要做好準備!

🔥我相信有看過John Bogle在2009年出版的經典著作《Enough》,一定會對書中的一句話印象深刻:Please, please, please: Don’t count on it.。別指望美國未來的資產收益會和過去一樣高!


💦未來市場的表現不會和過去相同。但上述研究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參考基準點,什麼樣的市場表現對退休有利,什麼樣是不利的情況。什麼的資產配置跟提領率能在歷史中屹立不搖。
👉🏻如同資產累積期間時需要定期檢視、調整,退休後的提領計畫,也是個不斷變動的過程。尤其是在如此不確定的環境下,投資組合的監控與提領率調整就顯得更加重要了!
👉🏻這真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,也可以採用更有效率的動態提領策略,或是搭配更多複雜的金融商品,像是年金、債券梯、其他衍伸性金融商品等等...,將來有機會再做介紹了!退休規劃真的像極了愛情❤️XD

最後我個人提供一個最強的簡單解法:就是在退休後盡量「維持收入來源」
👉🏻我知道!這聽起來很矛盾!都退休了,誰還跟你賺錢啊?
👉🏻但如果能做一些喜歡或熱愛的事,還能產生一點點的收入, 這會對退休後的投資組合提供很大的「安全保障」與「彈性調整空間」
🔥同時這也會顛覆所有研究背後的設計原理(假設退休後無其他收入),可能提領率只要2%就夠了!?
🔥而且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,即使不能賺到很多的錢,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? 只要有心,誰說退休後的人生不能比退休前還精彩的?(最後還是要心靈雞湯一下XD)

🌈補充:圖中研究的債券部位採用「短期票據」,因為在Dimson-Marsh-Staunton Global Returns Dataset中沒有他國債券的選項,故美國跑出來的結果會比William Begen(1994)的4.15%還稍差一些。因為就過去來說,「美國中期公債」似乎在報酬與波動間取得最佳位置(Sweet Spot),因此可以產生最高的可持續性支出。
🌈圖片來源:Wade Pfau, Ph.D., CFA , 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。
💧頻道粉專連結(有相關問題可至此發問)

(三)退休規劃:退休後「第一個十年」的報酬最重要!總報酬投資法(Total return appoarch)的提領策略與資產配置。

💥今天要介紹幾個高價值的「退休規劃細節」!


🔥在歷史中模擬【4%法則】的情況,退休帳戶前幾年的波動程度,一定會嚇到一個剛退休的人!因為像是【4%法則】這種固定提領策略(Constant Inflation-adjusted Spending),最大化Sequence Risk:
👉🏻若在退休「初期」市場表現很差,造成退休金大幅貶值,進而影響退休期間的整體複利效果,是一件很恐怖的事!
👉🏻那所謂「初期」是退休後的幾年內呢?退休後前一年?退休後前五年?


未提供相片說明。
💥圖中顯示在60/40股債比中「安全提領率」與退休後「不同期間報酬」的關係:

💧在適當的提領率之下,退休後第一年股市大崩盤的影響並不大,因為提領來源大部分來自債券,若股市在接下順利反彈,就不會有太多的股票變現提領!(每年再平衡的成果)
👉🏻安全提領率與退休後第一年的報酬的相關性只有0.21。最差的報酬(最左邊的-42%),還有5.34%的安全提款率,遠高於4%的門檻

💧所以真正的風險不只是第一年的壞報酬,還要考慮一連串的市場表現。
👉🏻再來我們看10年名目報酬。安全提領率與10年名目報酬之間的相關性是0.44,是1年相關性的兩倍多啊!

💧你可能會想說:「10年名目報酬比1年更有預測價值,那把時間拉長會不會更好呢?」但事實並非如此。
👉🏻實際上,把時間範圍拉長,結果變得難以預測。全提款率與30年股市名目報酬幾乎沒有任何關聯!因為就算在退休後期,市場表現得好也沒用,因為在這之前可能就把錢用光了!

💧那為什麼退休後30年內的名目報酬跟安全提領率的關係,看起來有輕微的「負相關」?長期賺得越多反而更容易失敗?搞什麼鬼?
👉🏻原因很簡單,因為報酬是名目的,部分來自通貨膨脹,這會對退休人士造成不利的影響,高通貨膨脹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提領來維持生活水平。
👉🏻通貨膨脹本身也有自己的Sequence Risk,像是退休後前幾年的通膨率太高,跟著提領的錢也會越多,初期投資組合就大幅貶值,從結果來看效果等同於市場表現不好!
👉🏻當然,名目報率若能跟通脹率保持一致。換句話說,就是報酬能Cover住通膨,然後一同增長,那麼通貨膨脹造成的Sequence Risk就能比較好地被控制。

💧因此在考慮通膨後,我們要改看「實質報酬率」!30年的實質報酬與安全提領率的相關性為0.43(不是輕微的負相關性了)。
👉🏻但退休後的前30年實在太長了,很難真正體現出Sequence Risk。

🔥若我們只看退休後前10年的實質報酬,相關性會飆升至高達「0.79」。

💧前十年的實質報酬如果太低(像是低於0%),會嚴重影響退休生活水平。
💧如果退休後的前十年市場表現不錯(像是超過12%),最差的安全提款率「至少」為7%,很誇張的高啊!

換句話說,前十年糟糕的市場表現加上後續不斷的提領,就算後期市場反彈也沒用,因為資金規模已經變得太小了,但如果第一個十年表現得很好,甚至連後續的熊市也不用太擔心

前十年市場的實質報酬決定了大部分的Sequence Risk,退休初期短暫的股市大跌不能代表一切,因為這時候市場可能會快速反彈,在「再平衡」過程中,實際提款會來自債券部位,而不是股票部位。

真正要擔心的,不是退休初期的一兩年,而是開始退休後的前十年。事實證明,市場的十年實質報酬是Sequence Risk的最佳位置(Sweet Spot)。

退休人士不必為短期市場的表現擔心太多。前幾年的熊市若能在後續順利反彈(像是退休時遇到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),退休後前幾年的股市大跌並不一定會致命。

不要太過分依賴超長期報酬(像是20年以上),真正最重要的是退休後的「中期報酬」(退休後的10年內左右),🔥因為市場「平庸」的十年實質報酬可能比短期市場崩盤還「更糟糕」!

第一個十年最重要,如果退休前十年的市場表現不錯,那麼在結束時會剩下很多錢(因此可以視情況提高退休後的支出)。如果市場在前十年表現不佳,而且很早就耗盡大部分的退休金,那就麻煩了...(這時候請視情況降低提領率)。簡單說,就是可視前十年投資組合的表現來調整提領率!

因此在退休後前十年保持理性是很重要的,這時候若能搭配「好的財務顧問」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與擔心。

另外因為十年實質報酬的關係,搭配像是用Shiller CAEP制定的動態提領策略,會是一個大幅壓低Sequence Risk的好作法!

💥關於Sequence Risk可以查看我製作的動畫影片解說


💧圖片出自:Michael E. Kitces | Buckingham Strategic Wealth
💧頻道粉專連結(有相關問題可至此發問)

(二)退休規劃:提領策略與資產配置,運用總報酬投資法(Total return appoarch)【4%法則】夠提早退休嗎?考慮「遺產」後的情況!

💥繼續討論上次退休規劃中的「固定提領策略」

🔥在開始之前我們先清楚一些條件

👉傳統退休人士:有30年的退休存活期間。
👉提早退休人士:有60年的退休存活期間。
FV=0%,不留任何遺產。FV=100%,留下100%原始退休金(經通膨調整後)的遺產。

💥考慮加入FV的原因:

👉我們會想留遺產給家人,或捐贈給慈善機構。
👉那種慢慢花光退休金的感覺真的很差,也會讓子女擔心。

圖像裡可能有顯示的文字是「 100 90 Prob( Success) for 4% SWR by Equity Weight and Final Asset Target 10 70 80 nea 60 50 30 20 10 10 20 30 horizon &FV=0% 30Y horizon &FV=100% 60Y horizon FV=0% 60Υ horizon F=100% 90 40 60 Equity Weight (%) 70 80 100 」
圖像裡可能有顯示的文字是「 100 90 Prob( (Success) for 3.5% SWR by Equity Weight and Final Asset Target 0 80 70 50 AOR 40 30 20 10 30 30Y horizon &FV=0% 30Y horizon FV=100% 60Υ horizon & FV=0% 60Y horizon &FV=100% 90 100 40 60 Equity Weight (%) 70 80 」
💥圖中的線:
👉深藍:退休後活30年,不留遺產(Trinity Study的研究目標,跟其他三條線比起來像是異類XD) 。
👉黃色:退休後活60年,不留遺產。

👉淺藍:退休後活30年,留下100%的遺產 。

👉深紅:退休後活60年,留下100%的遺產。

💥看圖說故事:

💧提早退休人士,想要有比較高的成功率,股票的比例也要跟著越高(monotonically increasing)

💧3.5%的提領率且不留遺產的情況下,傳統退休人士的股票部位可以降得比較。但是對於提早退休或傳統退休想留遺產的人,股票部位低於70%都算滿危險的

💧對於提早退休人士,用4%當作提領率,低於70%的股票比例非常危險

💧對於想提早退休的人,建議用3.5%當作提領率,再搭配50-75%的股票比例,會比較合適。因為股票比例高到一定的程度之後,他的邊際效果就會開始遞減,有時候甚至還會讓成功率下降(可看深藍線末端)。

💧另外對傳統60多歲退休的人士,這次研究的結果跟Trinity Study相符合。在退休後的30年內,採4%的提領率加上至少50%的股票部位,算是相當安全的。如果想比較保守一點,可以採用上述提早退休人士的建議。

💧傳統退休人士,想要降低波動股票部位不想太高,用3.5%的提領率會比較好。

🔥🔥🔥再來我想考考大家:
為什麼淺藍色深紅色這兩條線會有「黃金交叉」

👉「蛤?提早退休留下遺產的成功率反而比傳統退休高?那我現在還在等什麼?」

🔥答案:其實很直覺,小君在30歲有1000萬退休,跟小明在60歲有1000萬退休。兩個人在90歲時,誰留下(經通膨調整後)1000萬遺產的成功率高?
就圖中舉例:

💧提早退休的人,在3.5%提領率與75%股票比例下成功率有97%(不留遺產),想要留遺產成功率是93%,成功率只降低小小的4%!

💧而傳統退休人士,在4%提領率與75%股票比例下,成功率有99%(不留遺產),但是想要留遺產成功率變成70%,成功率大降29%!

🔥因為在較短的退休期間,允許較高的提領率。但就是因為期間短,整體複利時間有限,想要留下遺產,就要大幅降低提領率!

🔥同理,淺藍色的線比深藍色低那麼多,深紅的線卻只比黃色低一些些!

下圖為不同遺產留存(FV)下的提領狀況:
未提供相片說明。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💥『最強懶人包』:1871-2015年【4%法則】在美國的應用情形

💧對於60多歲「傳統退休」人士:
👉🏻4%的提領率搭配50-75%的股票部位,成功率接近100%!

💧對於「提早退休」人士:
👉🏻像是想在30歲提早退休,3.5%的提領率搭配50-75%的股票部位,成功率高至9成以上!

🔥那如果我改成這樣呢?
💧傳統退休人士:
👉🏻只要存到「25」年的花費,就夠你用「30」年!

💧提早退休人士:
👉🏻只要存到「28.6」年的花費,就夠你用「60」年!

感覺滿合理的,各位有發現什麼盲點嗎?


💥之後會陸續介紹的研究:
💧Step1:因為「美國」市場不代表「全球」市場
👉🏻介紹1900-2015年【4%法則】在全球市場的應用情況

💧Step2:因為過去「歷史回測」資料並不代表「未來」情形
👉🏻介紹蒙地卡羅模擬(Monte Carlo Simulation)的相關研究
最後還是要來張圖片解說
圖像裡可能有顯示的文字是「 Cumulative returns 1.9 portfolios 1.8 different equity weights (ignoring withdrawals 1.7 Return Target EQ=50%. RealRet= 36% EQ=60%. RealR et=3 23% EQ=70% Reet=3 06% EQ=80%. RealRet 85% EQ=90%. RealR et=2 6% EQ=100% RealR et= me 0.7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Year 」
👉🏻如果有人跟你說:「在西元2000年後,單純用4%法則,可以讓你過得很舒服!」,肯定是跟你在開玩笑的😂


圖片來源:EarlyRetirementNow by Dr. ERN , Ph.D. in economics.
💧頻道粉專連結(有相關問題可至此發問)

(五)退休規劃【重要小結】:總報酬投資法(Total return appoarch)的提領策略與資產配置。

💥 利用被動指數化投資累積資產的同時,必須先提早進行退休規劃! 👉🏻 今天要介紹的是【4%法則】: 💧 退休金到底夠不夠用?存這樣夠我退休了嗎? 💧 退休後每年可以從投資組合中拿多少錢出來用? 💧 退休後的股票部位?成長性?風險? 💧 退休後的債券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