💥自從William Bengen (1994、1996、1997、2001)與Trinity Study (1998、2011)的研究相繼發表後,在國外採「資產配置」的退休金投資組合,已經被財務顧問與學術界廣泛應用,主要的提領方式為每年或每月進行提領,大致上分成兩種模式:
👉🏻通膨調整的固定提領策略(Constant Inflation-adjusted Spending)
👉🏻動態提領策略(Variable Spending Strategies)
💦主要皆是利用投資組合的資本利得與配息來支應生活(Total return appoarch),與台灣目前普遍靠「存股領股息」維生的觀念大不相同!
💥今天要介紹的最新研究,是採用和Bengen、Trinity Study相同的研究方式,與前人研究不同的地方在於,資料期間擴充至「1871-2015年」,另外還加入「0.05%」的投資費用,更符合現實狀況!因應國外正流行的F.I.R.E運動(財務獨立、提早退休),將退休期間擴充到「60年」!
💥關於「固定提領」策略,最值得討論的兩個點就是:
👉🏻提領率👉🏻股債比
💦下列進行「看圖說故事」:

💧對「傳統」60多歲退休的人士,這次研究的結果跟Trinity Study相符合。在退休後的30年內,採4%的提領率加上至少50%的股票部位,算是相當安全的。
💧越早「提早退休」的話,提領的成功率也會明顯跟著下降。
💧若想在30歲提早退休,3.5%的提領率搭配50-75%的股票部位,成功率高至9成以上!
💧不管是要「傳統」退休還是「提早」退休,最安全的區域,建議為3.5%的提領率加上50-75%的股票部位。
💧對於越想要「提早」退休的人,股票部位的占比越是重要。舉例來說,1:1的股債比在30年的退休期間內,提領4%的成功率有95%,但延伸到60年的退休期間,成功率降至65%,失敗機率變高到7倍!
💧5%的提領率,不管對於「傳統」退休或「提早」退休人士,基本上都有很高的危險性。
💧對於「傳統」退休人士,想要股票部位低於50%,意味投資組合波動度較低,採取3.5%的提領率會比較好。🔥低波動與提領率之間看似有種「取捨」關係!
⭐就結果來看,對「提早」退休的人來說,「股票部位」的占比變得很重要。但個人覺得,研究終歸研究,回到現實,更高的股票部位可能會讓你退休後睡不著覺、吃不下飯,股市一跌、心裡一慌,什麼研究、理論都拋到九霄雲外了!最怕的就是心裡一亂做錯投資決策,反而結果更慘,提早退休變成提早破產!
⭐但股票比例高到一定的程度之後,再提升的效益是很差的,甚至有負向效果。因為股票的高度波動性,運氣不好,如果剛退休就遇到連續幾年的低檔,退休金初期就大幅貶值,整體複利效果也會跟著大降。
💧越早「提早退休」的話,提領的成功率也會明顯跟著下降。
💧若想在30歲提早退休,3.5%的提領率搭配50-75%的股票部位,成功率高至9成以上!
💧不管是要「傳統」退休還是「提早」退休,最安全的區域,建議為3.5%的提領率加上50-75%的股票部位。
💧對於越想要「提早」退休的人,股票部位的占比越是重要。舉例來說,1:1的股債比在30年的退休期間內,提領4%的成功率有95%,但延伸到60年的退休期間,成功率降至65%,失敗機率變高到7倍!
💧5%的提領率,不管對於「傳統」退休或「提早」退休人士,基本上都有很高的危險性。
💧對於「傳統」退休人士,想要股票部位低於50%,意味投資組合波動度較低,採取3.5%的提領率會比較好。🔥低波動與提領率之間看似有種「取捨」關係!
⭐就結果來看,對「提早」退休的人來說,「股票部位」的占比變得很重要。但個人覺得,研究終歸研究,回到現實,更高的股票部位可能會讓你退休後睡不著覺、吃不下飯,股市一跌、心裡一慌,什麼研究、理論都拋到九霄雲外了!最怕的就是心裡一亂做錯投資決策,反而結果更慘,提早退休變成提早破產!
⭐但股票比例高到一定的程度之後,再提升的效益是很差的,甚至有負向效果。因為股票的高度波動性,運氣不好,如果剛退休就遇到連續幾年的低檔,退休金初期就大幅貶值,整體複利效果也會跟著大降。
圖片來源:EarlyRetirementNow by Dr. ERN , Ph.D. in economics.
💧頻道粉專連結(有相關問題可至此發問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